圖1 環城市鄉村發展“1+3”模式(《多途徑城市化》,242頁)
成熟景區巨大的地核吸引力為區域旅游在資源和市場方面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周邊鄉村借助這一優勢,往往成為鄉村旅游優先發展區。這一類型鄉村旅游開發,依托景區發展戰略制定鄉村自身的旅游發展規劃,并將其發展納入依托景區的旅游規劃體系,從景區的發展前景中,準確尋找旅游發展契機。在產品開發上與景區在內容和功能上互補發展,加強與景區的線路連接,依據客源市場及本身特點深度開發鄉村體驗產品,充分調動吃、住、行、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闡釋鄉村民俗風情,讓開放式的鄉村體驗與封閉的景區觀光形成鮮明對比。
特色莊園模式以產業化程度極高的優勢農業為依托,通過拓展農業觀光、休閑、度假和體驗等功能,開發“農業+旅游”產品組合,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促使農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協同發展。特色莊園模式適用于農業產業規模效益顯著的地區,以特色農業的大地景觀、加工工藝和產品體驗作為旅游吸引物,開發深度觀光、休閑、體驗等旅游產品,帶動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產業延伸,產生強大的產業經濟協同效益。
古村古鎮旅游是當前國內旅游開發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鄉村旅游體系中一個比較獨特的類型,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淳樸的民風和古香古色的建筑遺跡等特點受到游客的喜愛。但是,旅游發展中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傳承與商業化的博弈等,也給景區發展帶來了諸多限制。古村古鎮旅游在實現其經濟價值的同時,更肩負著歷史文化傳承的公益使命,旅游開發中必須將古文明傳承和歷史文化弘揚作為重要內容。當前,古村古鎮旅游中文化傳承的主要從以下7種方面進行文化活化:遺跡保護、氛圍延續、民俗體驗、節事活動、工藝傳承、藝術繼承、紀念品開發。
民俗依托型鄉村旅游具有文化的原生性、參與性、質樸性及濃郁的民俗風情的特點,獨具一格的民族民俗、建筑風格、飲食習慣、服飾特色、農業景觀和農事活動等,都為民俗旅游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民俗旅游開發資源基礎豐富,特點鮮明,區域性和民族個性較強,發展優勢明顯。同時由于投資少、見效快,逐漸成為少數民族聚集區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點和旅游亮點,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要實施保護性開發,通過旅游產品使其鄉村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即文化活化。文化活化的主要途徑包括文化空間化、文化景觀化、文化建筑化、文化節事化、文化演藝化和文化商品化。同時為了解決“文化孤島”的問題,可以通過鼓勵居民參與,建立社區發展模式。
民間藝術是區域大眾生活的體現和特征,主要包括微雕、陶瓷、布藝、木藝、果核雕刻、刺繡、毛絨、皮影、泥塑、紫砂、蠟藝、文房四寶、書畫、銅藝、裝飾品、漆器等,它們代表了一個民族和地方的文化特征,具有區域獨特性。這些傳統民間藝術有利于提升鄉村旅游個性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創新旅游產品,如富有北京地方特色的順義中國結、門頭溝麥秸畫、大興黑陶工藝等,這些傳統藝術通過不斷創新,不僅是鄉村旅游的一種體驗,更加強化了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綜合現在國內外民間藝術旅游發展,主要包括專項旅游、生態藝術博物館、主題創意產業園、藝術休閑街區、鄉土藝術家園五種形式。
科技依托型是以農業科技研發作為旅游資源,實現技術依托,以科技園、科普基地、博物館、展覽中心等景點形式,集中展示現代農業技術,實現科普教育。同時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發揮科技推廣優勢,帶動產業發展、生態建設,以促進農業旅游發展。科技與鄉村旅游的結合,是要在保持“農味”特色的基礎上,加大科技在農業旅游項目上的應用,使其能更好地代表休閑農業旅游的水平,將農業文化、科技產品與旅游服務、農業景觀建設以及休閑娛樂活動密切融合起來,展現農業風貌,形成集教育、體驗、觀光、展示為一體的現代鄉村旅游業。當前,科技依托型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幾類: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模式、農業博覽園模式、科技引導的產業旅游模式、高科技農業生態旅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