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才一直是制約中國旅游發展的短板。在傳統的人才系統里,旅游人才往往是比較弱勢的。以中國的旅游人才為例,這些旅游人才在行業之內比較知名,但是到了行業之外就基本上很少有人知道了。
隨著旅游業迎來全域旅游的新時代,中國旅游人才系統也需要更新,舊人才要逐步退出,或者是改變;新人才需要努力跟進。
一、人才認可方式的轉變
目前,中國旅游人才的認可方式仍舊延續著計劃經濟時代的特征。很多旅游人才也是在這種溫室當中成長起來的,憑借某些知名機構的信用背書,旅游界的知名人才也被制造出來。這樣的人才認可方式在中國旅游粗放式發展階段起到了較大的正面作用,短時間內為中國旅游業輸出了一批有真才實學的人才,有些人才即使剛開始不合格,但是在戴上人才的帽子后,經常與真人才打交道,這種耳濡目染的過程也讓不合格的人才變成了合格的人才。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進入精致化、跨界化的時期,過去那種計劃經濟時期靠知名機構背書的人才已經慢慢無法適應時代發展需求。中國旅游界需要新的人才認可方式。這樣的認可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蓋帽子式的認可,而是自下而上的、更加民主的認可方式。簡單一點說,就是人才這個詞的官方氣息越來越淡化,市場氣息越來越強化。因為真正的人才是要經過市場檢驗的人才,再多的知名機構背書也沒用(很多知名機構背書甚至是可以花錢買的,除了蒙人,有啥用?)。
二、人才合作方式的轉變
在傳統的旅游人才系統中,人才之間的合作方式往往帶有官僚氣息。因為中國的旅游資源大多數掌握在政府手里,凡是做旅游生意的人都要與政府之間保持密切接觸,與政府官員握手多了,也就沾上了官氣。尤其是旅游規劃界,這種官僚氣息很濃,有些機構甚至會出現戴官帽子的多、干實事的少的現象。戴官帽子的多也就罷了,關鍵是有些官帽子根本就是亂戴的,某些人憑借厚黑學戴了官帽子,但具體的專業知識沒有掌握多少,于是就容易形成非專業人士對專業人士的凌駕式管理,如此管理,造成的惡果就是對專業精神的傷害,讓專業人士無法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而非專業人士卻以官帽子的名義擺起了領導專業人士搞研究、做項目的花架子。
在全域旅游時代,旅游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將越來越深入。旅游人才合作方式也必將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去官僚化將成為很多公司需要面對的任務,讓專業人士帶領專業人士搞研究、做項目,以市場化的方式尊重和激勵專業人士發揮自身的創造力,這才是正路。如果繼續玩粗放式發展時代的玩弄權術的技巧,也許還有一些小機會,但肯定無法贏得市場,更無法抓住未來機遇。
三、人才工作方式的轉變
在傳統的粗放式發展過程中,很多旅游人才是依靠常識性的東西來進行工作的,而他自己在普及常識的過程中也逐漸獲得大家認可,成為了常識型的專家。今天中國旅游界的大部分人才都是常識型專家,也就是說,在常識稀缺的時代,他們也成為了稀缺品。而他們靠復制常識打造出來的項目也被追捧為“好項目”。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常識型的知識已經唾手可得,每個人只要多多關注一些行業微信號,都可以獲得較為豐富的常識。這時候,那些依舊靠給大家普及常識的人才就開始受到質疑。甚至有人開始覺得所謂的旅游專家之間都在相互抄襲,因為他們講的東西都大同小異。
常識型人才的破壞力是驚人的。舉個例子,今日中國千城一面的結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常識型人才造就的,這些常識型人才根據常識做出了常識型的城市規劃,并且對城市進行常識型的運營管理。常識固然不可或缺,但是,常識不是我們做事情的根本目標,而僅僅是一個基本保障,常識能夠保障我們少走彎路,能夠保障我們做事情的底線,但常識不能讓我們走向成功,更不能為我們帶來未來的無限機遇。常識用好了,幫助我們擺脫風險,用不好,就成為了禁錮機遇的牢籠。
一件較為悲哀的事情是,很多公司仍舊樂于把一些常識性的理論拿出來炫耀,殊不知,這些大家看著都眼熟的理論早已失去市場。在全域旅游時代,沒有創造的理論都是偽理論,沒有創造的項目,都是劣質項目。在這樣的情形下,常識型人才一統天下的時代漸漸就過去了,未來需要創造型人才,因為他們掌握著獨立的創造性知識,能夠創造性地進行實踐。
2016年是中國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中國旅游業全面迎接休閑度假時代的一年,這一年,中國旅游新人才的崛起必將成為一個旅游新時代的標志。新人才代表著創造力,新人才代表著市場向心力,新人才代表著文化傳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