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文件已經連續發布了很多年,可以說,農民 問題年年都是頭號問題,但農民在中國社會年年都是經濟發展的短板。短板論是去年才提出來的,但短板問題卻是歷史問題。中國農民曾經在五千年歷史中扮演著主人翁的角色。隨著現代化進程,農民在整個生產體系中參與社會分工的能力、參與利益分配的話語權卻趕不上城里人。
所以,一號文件年年都把農民當做一號兄弟,可是,這個一號兄弟身上卻承載著整個民族的失落感。按理說,中央決策層出臺的文件都凝聚著整個國家最頂尖的智慧,也凝聚著領導人的嘔心瀝血。可是,文件要化作實實在在的利益,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在中國復雜的社會結構中,一號文件必須要經過龐大的行政體系的運作才能真正實現與農民的親密接觸。這一點也正是今年的一號文件所看重的,要“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那么,一號文件怎樣才能實現與農民的親密接觸?在整個過程中會有很多門檻,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重門。
一重門:中南海之門
1、中南海之門的現實責任
一號文件每年所聚焦的事情幾乎都差不多,只不過,每年面臨的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不同,對這些問題的聚焦也需要把握好語境。在特定語境下看待農村農業的問題,找到特定語境下的解決方案。這就是一號文件走過中南海之門的內涵所在。
那么。今年的一號文件所處的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是什么?當然是新常態。這幾個字看似很理性,實際上背后隱藏著非常糾結的矛盾和非常復雜的困難。不過,有道是治大國若烹小鮮,中央針對新常態,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的解決方案。于是,今年的一號文件就立足五大發展理念來展開。
一號文件的開頭這樣寫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做好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要牢固樹立和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確保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2、中南海之門的歷史責任
中南海之門承載著現實責任和歷史責任,在出臺政策時,除了考慮現實的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還要考慮歷史縱深層面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涉及到了執政黨的責任。一個執政黨如果總是站在強勢的一邊,如果總是為社會的精英力量服務,那么,這個執政黨是不合格的。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是為社會底層大眾造福的政黨,所以,其歷史責任是重大的。中國社會發展的短板,說來說去,都是農民的短板,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問題,說來說去,也歸根結底都是農民的問題。
因此,在今年的一號文件當中,有三句話是令人震撼的。這三句話分別是:
(1)、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成為全黨共識,為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匯聚強大推動力;
(2)、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如何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加快縮小城鄉差距,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是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
(3)、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在認識的高度、重視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勢頭,
這三句話也體現了中南海之門的歷史責任感。
3、中南海之門的技術智慧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在國家經濟治理層面曾經經歷過較為頻繁的思想交鋒和政策更迭,最終,供給側像金箍棒一樣成為了定海神針,讓中國經濟找到了前進的定力。供給側改革體現的是國家頂層智慧的結晶。所以,一號文件也緊緊圍繞著供給側改革這個技術邏輯來展開。
宏觀層面,一號文件對供給側改革做了這樣的闡述:“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一號文件還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到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糧食產能進一步鞏固提升,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
二重門:縣委縣政府之門
中國的行政體系中,縣委縣政府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任何針對農民的利好政策都需要通過這個環節最終才能觸及到真正的人。同時,這個環節也往往是最難監管。最容易出漏洞的環節。以低保政策為例,國家的政策是要讓農村的貧困人口享受到國家優惠。但是,縣委縣政府這個環節卻貓膩頗多,把很多低保指標給了當地有權勢有關系有后門的人物。于是,原本的惠民政策就成為了縣委縣政府向少數人進行利益輸送的通道。當然,縣委縣政府也不是傻瓜,他們也會給一些真正的低保戶送去低保,只不過,真正的低保戶往往選擇幾家做個“形象工程”就可以了。
還有一些縣級干部把扶貧工程做成了面子工程,某地一位縣級領導搞沼氣扶貧,花了很多錢,結果,家家戶戶都有了沼氣,但是,家家戶戶都沒有去利用沼氣(因為靠沼氣賺的那點錢太少,倒不如出去打工),最終,花了國家的錢,支持了沼氣企業的生意,老百姓的扶貧問題卻沒有解決。
以上兩類問題都屬于扶貧不精準。
好在中央政府大力實施從嚴治黨,加強了對行政行為的監管。在扶貧問題上,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分類扶持貧困家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等措施解決5000萬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2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進一步完善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扛在肩上,各部門要步調一致、協同作戰、履職盡責,切實把民生項目、惠民政策最大限度向貧困地區傾斜。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實行最嚴格的脫貧攻堅考核督查問責。”
一號文件當中的這段話為精準扶貧提供了三項保障。一是技術保障: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低保全覆蓋等;二是機制保障:脫貧工作責任制。并且強調了“低保全覆蓋”和“脫貧攻堅考核督查問責最嚴格”,一個全覆蓋(也就是不再有什么指標,只要是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一個最嚴格,這兩個詞表達了中央的決心和態度,同時,也讓縣委縣政府之門能夠通暢的打開,保證政策紅利能夠與農民親密接觸。
三重門:農民之門
再好的政策最終都要進了農民的門才能與農民親密接觸,才能帶給農民福祉。今年的一號文件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尤其是在旅游方面,一號文件破天荒地采用了一大段內容來闡述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可見,旅游業成為了解決中國農村農業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從一號文件的闡述來看,我們能夠發現旅游與農民之門的幾個關系:
1、旅游能夠留住農民之門
一號文件中提到:“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
這句話中將“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定義為了農村發展旅游的資源。這一點實際上早已成為共識,但是,在一號文件中提出來,意味著國家頂層對這一共識的肯定。如此一來,以后那些總是想著要關掉自家的門,甚至不惜讓老宅子破敗下去的外出打工者,應該反思了,自家的老宅子不能破敗,自家的門不能關掉,因為宅子破敗了,鄉土文化也就消失了,門關掉了,鄉村風水也就斷掉了。而這些宅子和這些門在一號文件中已經被定義為旅游資源,他們承載著農民翻身致富的希望。
2、旅游能夠激活農民之門
(1)資金進門
農民發展旅游的最大掣肘就是資金,長期以來,中國農民把大量錢存進了銀行,卻沒有獲得銀行足夠對等的貸款支持。尤其是大規模城鎮化之后,大量農村的閑置資金隨著人口流動也一起流進了城市,支持了城市發展。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資金解決方案:“強化規劃引導,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積極扶持農民發展休閑旅游業合作社。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開發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休閑旅游項目。”
(2)基礎設施進門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必須依賴良好的基礎設施,這恰恰也是農村的一大短板。
一號文件指出:“著力改善休閑旅游重點村進村道路、寬帶、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
農村的風景很宜人,而基礎設施往往很愁人。尤其是在旅游進入休閑度假時代之后,鄉村要能留住人才能形成人氣,才能真正形成多元化的旅游盈利模式。而留住人的關鍵就在于基礎設施。這方面的投入可謂一箭雙雕,一方面彌補了鄉村的短板,另一方面能緩解城市的產能過剩問題。讓更多的產能轉移到農村地區。
(3)文化和產品進門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好的文化與好的產品來支撐。沒有文化的產品是沒有生命力 的,沒有產品的文化也是無法恒久傳承的。因此,文化和產品要同步邁入農民之門。對于旅游產品進門,大家可以理解,因為很多農村還有好的資源,缺好的旅游產品;對于文化進門,大家或許就會有疑義,文化不是本來就在門里嗎?確實是這樣,文化原本就在農民的家里,但是,要發展旅游業,需要文化再進門。因為在現代化進程中,很多農民已經逐漸遠離了過去的傳統文化,在鄉村旅游時代,農民需要重新找回自己失去的文化傳承,并且需要賦予這種文化傳承嶄新的時代氣息,唯此才能讓鄉村旅游的過程更加符合現代人的體驗需求。
針對產品進門和文化再進門,一號文件也做了詳細的闡述:“加強鄉村生態環境和文化遺存保護,發展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民族風情的特色小鎮,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村莊和宜游宜養的森林景區。依據各地具體條件,有規劃地開發休閑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振興中國傳統手工藝計劃。開展農業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
3、用地保障支撐農民之門
農村土地是中國經濟發展中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資產,傳統城鎮化進程中,城市土地紅利被快速釋放出來,創造了中國城鎮化的奇跡,這個過程里,支撐城市土地稀缺性的必要條件正是對農村用地政策的約束。因為農村用地無法進入市場與城市用地進行競價,所以,城市用地一直都保持著稀缺的特性,而農村用地卻成為了沉睡著的財富。
一號文件在用地政策上實現了突破,文件指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合理安排。”
記得在去年的一號文件中,有一句話: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而今年的一號文件破天荒地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一個專項內容來闡述,則表明了一個大趨勢,未來的農村將成為居游共享的美麗家園。相信一號文件在走過三重門之后,一定會與農民實現親密接觸,帶給農民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作者:張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