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經濟經歷了非常艱難的抗爭,李克強用了一個詞來形容,這個詞是“越戰越勇”。作為一國總理,在帶領中國經濟進行大決戰的時候,李克強或許最能夠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試想,如果沒有五千年積累起來的文化定力,中國是否能夠經得起幾番金融動蕩而不倒?試想,如果沒有五千年延續下來的文化信仰,中國是否能夠在群雄逐鹿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引領潮頭?
一份有著文化背景、體現頂層邏輯的指導意見
一個國家,十年興衰看金融,三十年興衰看經濟,百年興衰看文化。所以,在今年開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從浩瀚的古代典籍中尋找到八個字加進了政府工作報告。這八個字是“簡除煩疴,禁查非法”。這八個字實際上在現代中國各種網絡流行語滿天飛的語言環境下,早已是文物級別的語言了,很多年輕人都不會懂,但李克強就是要把這種文物級別的語言拿出來,并放在政府工作報告里。這說明,中央高層已經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對于社會治理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李克強對文物級別語言的運用,也可以看做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物活化利用案例。
有意思的是,李克強把文物級別的語言放進政府工作報告的同時,國務院也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
一個紛繁復雜、撲朔迷離的當代文化圖景
中國文物保護與活化面臨的歷史環境非常復雜。當下的中國,各種文化思潮相互交織。其景象堪稱五千年未有之變局。50后60后還延續著傳統文化的精神,同時,對毛澤東時期的社會文化懷有深厚記憶;70后80后則屬于改革轉型期的一代人,身上疊加著父輩傳下來的傳統文化,青春期經歷的改革文化,人到中年又陷入網絡文化的包圍。90后00后則基本上是在網絡環境里長大的,身上流淌的文化血液就像網絡一樣混雜、迷茫但又閃耀著撲朔迷離的希冀。
總體來看,幾代人的文化傳承可以說經歷了一個不斷迭代的過程,50后60后屬于強傳統、弱現代的文化傳承模式,70后80后屬于強傳統、強現代的文化傳承模式,而90后00后屬于弱傳統、強現代的文化傳承模式。而現代文化的復雜性與不穩定性又決定了在其內部會裂變出很多的亞文化形態。因此,00之后的另一代人極有可能呈現出無傳統、混現代的文化傳承模式。混現代也就是說其內心的現代文化是以一種不同亞文化雜處的方式呈現的。由此,我們就能夠清晰地看到一場文化危機正在悄悄潛伏,假如我們再不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播,那么,中國社會未來的治理將面臨非常大不穩定性。
文物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工匠精神
中國制造業之所以會在世界上落后,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工匠精神的缺失。實際上,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絕大多數時間都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制造強國。只是到了近現代以來,我們才變得落后,如今,進入了制造大國的行列,但離制造強國仍舊有很大差距。要想追趕上世界制造強國,就需要找回工匠精神。而今天,工匠精神最好的載體就是歷史文物。每一個文物背后都有一個被我們忘記的工匠。
文物保護和活化的過程也是工匠精神傳承的過程。目前,我國的文物保護工作就非常缺乏高水平工匠,以古建筑保護為例,很多古建筑修復中用到的琉璃瓦都不是很理想,原因就是沒有高水平工匠能夠制作出符合規格的琉璃瓦。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古建筑,在進行維修保護時,對工藝的原始性、材質的原生性都有著較高要求,需要在當地尋找泥瓦匠、畫匠、木匠,這些工匠身上都傳承了古老的工藝,對文物修復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物活化也需要工匠精神。一提到文物活化,很多商人就嗅到了商機,眼睛發亮,覺得發財的機會來了。這樣的商人,我覺得是沒有工匠精神的,也是做不好文物活化的。文物活化首先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敬畏,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自覺傳承行為。其次才是一種能夠獲取適當利益的商業行為。所以,義在先,商在后,義為主,商為基。如果見利忘義,那么,這樣的文物活化只能是對文物的溫柔地傷害。還要強調,那些奸商也是不適合搞文物活化的,只有儒商才適合搞文物活化。因為奸商一般都是靠厚黑手段發財的,這樣的奸商如果嗅到文物活化的商機,那對文物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奸商根本不懂文物蘊藏的文化價值,也無法理解文物所寄托的民族記憶和民族情感,所以,讓一個不懂文物的商人去搞文物活化,那只能鬧出笑話。而儒商就不同了,儒商內心有著良好的傳統文化素養,對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同,能夠與文物進行默契的“溝通”,能夠對文物倍加呵護,不會為了暫時的利益對文物進行過度開發。所以,文物保護與活化一定要將奸商拒之門外。
工匠精神在哪里?
工匠精神在規劃師的文本中。在城市規劃和鄉村規劃中,都需要把文物保護與活化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尤其是在文物密度較大的地區,文物保護與活化就顯得更加重要。對文物周邊土地性質的控制、建筑形態的控制、生態環境控制都要做好規劃。在進行文物旅游產品設計時,規劃師也要發揮工匠精神,踏踏實實去調研,踏踏實實尋找最佳方案,決不能為了降低規劃成本而隨便忽悠甲方。規劃師還要做出符合文物品味的規劃,如果因為規劃做得品味不高,降低了文物在歷史文化中位格,那么,規劃師不僅僅壞了自己的聲譽,也會因為規劃的實施而間接破壞了文物的價值。
工匠精神在開發者的實踐中。開發者在對文物進行利用的過程中,需要懷著敬畏之心,多多求教各行業專家,尋求保護與開發的平衡點。不能因為開發扭曲了文物的精神氣質,因為文物的精神氣質是文物的內涵所在,一旦扭曲,那么文物的品牌就丟失了。文物品牌首先要服務于保護,其次才服務于開發利用。文物景觀周邊的產業開發都需要首先符合保護的要求,而且在產業外在形態的包裝上要盡量符合文物景觀的歷史文化脈絡。
工匠精神在管理者的辦公桌上。中國的文物都是歸政府來管理的。可是,中國地方政府有個毛病,就是權力碎片化,首先是任期上的碎片化,每屆任期較短,在較短任期內都急著做事情,容易犯粗放式的毛病,很多文物修復需要耐心細心,如果粗放了,就難免破壞式修復。其次是部門上的碎片化,部門的碎片化也導致文物保護與開發過程中會出現很多落實難、執行難的問題。
文章來源:大地風景國際咨詢集團
作者:張棟平
圖片:百度圖庫
歡迎轉載,請注明出處